还是要被填埋。垃圾减量也是多级的过程,可以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阶段就开始充分考虑,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可以做好垃圾分类,把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分离出来,减少垃圾清运量。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经过15年的努力,垃圾分类的理念在中小城市也为大家所熟悉。记者在北京麦子店街道某小区看到70多岁的老人,按照社区发放的垃圾分类指导给家里的垃圾做分类;在呼家楼街道的幼儿园课堂上看到,三四岁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垃圾箱里正确投递牛奶盒。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垃圾分类场所共覆盖万余个,覆盖居民205万户。广州于2014年1月在6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工作,分别采取按袋计量和按桶计量方式开展,并开始全面推广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
南京在2014年初首次将垃圾分类推向市场,由企业运作,一年后,“垃圾换物”的模式已覆盖40个试点小区30%的居民。在南京的尧化街道,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设有厨余垃圾投放点,每天早上6时半到9时半,市民可以通过厨余垃圾的投放获得积分,可以用来兑换蔬菜以及各种日用品。
中国在城市垃圾治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垃圾减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垃圾处理可借鉴的经验(链接)
★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垃圾随袋收费实现了垃圾减量,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14公斤减至如今不到0.35公斤,远低于国际人均日垃圾清运量1公斤的水平,这一切得益于台湾社会坚持“源头减量、再利用——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的处理模式和步骤,把源头的减量作为基础性工作。在台北街头,记者曾刻意去找过垃圾桶,由于“垃圾不落地”的导向,数公里之内确实难以找到一个。垃圾减量的成功,使原先台湾规划的36座垃圾焚化炉,最终只建造24座,有的现在还面临缺乏垃圾可烧的状况。
★在日本,垃圾分类是个精细活儿。记者翻看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