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2013年,市分类中心决定将废旧织物回收作为2014年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的重点,计划在福田区600个社区进行回收试点。2014年6月21日,由分类中心和福田区城管局联合举办的“衣衣不舍·旧衣回收”活动启动,吹响了深圳废旧织物回收的集结号。
福田区600个废旧织物回收试点社区,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向社会招标,政府不投入资金经费,由中标企业自负盈亏。记者从福田区政府采购网公示的招标书上看到,本次招标的600个小区,总共将投放800个回收箱,总投资280万人民币。招标有几个显著特点:1、硬件设施要求高,运输车辆配置不能少于5辆,在深圳须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废旧织物储存场所。2、要求配备数字化管理系统,比如废旧织物回收箱须安装数字化计量系统,便于后续终端数据的统计;运输车辆配备GPS车载设备系统,方便监管。3、突出环保元素,比如回收箱要求必须采用可循环利用材料,还不能选用进口产品。4、具备慈善色彩,每月将回收物品中九成新部分的10%无偿捐赠给相关公益、慈善或民政部门。5、竞标公司过去的社保情况、纳税情况和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情况,都成为评标的重要内容项目。
深圳总共有四家从事废旧织物回收的企业,福田本次招标被视作一次行业重大机遇,四家企业摩拳擦掌,展开角逐。
“开展废旧织物回收试点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定范围的试点,摸清废旧织物的产生量、种类、回收成本、最终流向等基础数据,以及探索建立对废旧织物回收的有效监管机制,有效避免废旧织物的非法销售,为全市全面有序开展废旧织物回收奠定基础。因此,对试点项目采用的废旧回收箱的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回收箱制作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回收箱,同时考虑到试点规模有限,为了减轻中标企业的运营压力, 600个社区、800个废旧织物回收箱的费用由政府财政和中标企业共同承担,管理费用和运营费用由企业负担,接受政府监管。”市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试点任务下达后,在试点任务具体落实阶段,有企业提出,不要政府投一分钱,回收桶投资由企业自行负担,最后招标文件就改成了政府不投入资金。“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些企业为了夺标,不惜代价和工本,进行的恶性竞争,为了先占有资源而不计后果。”
将政府投资280万元变成由企业自负盈亏,是四家企业“争霸”的第一个回合,一场暗战,结果是政府轻松了,未来企业运营的负担和风险加大了。
拉锯
中标、投诉、应诉
按照招标程序,2014年8月福田区政府在采购网上公示了标书,听取投标企业意见后进行修改,9月份再在采购网上公示后,没有意见就正式
依法组建,其中专家评委由政府采购专家库系统随机抽取,采购人评委也系依据“政府采购条例”授权选派,均不具有法定回避事由。
升东华公司主要质疑,翔维城公司承诺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科技回收桶,在政府没有提供网络、电源的前提下能否落实?未来试点回收桶是否能达到竞标时所展示回收桶的参数(即如展示桶那样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科技)。
翔维城则在答辩中坚称,投标函中所承诺条件具有法律效力,未来投放社区试点的回收箱保证与竞标时展示的一样。
尴尬
未中标企业利用时间差逆袭
龙达招标公司于2014年12月4日收到绿色先锋和升东华两家公司的质疑函,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对函中所涉问题要求相关当事人进行答辩,再提交给评标委员会审议。
最终,招标评审委员会经过审议,认定质疑不成立,翔维城公司中标有效。龙达招标公司向翔维城下达了中标通知书,时间是2015年1月22日。
中间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绿色先锋竟然在600个试点社区中的300多个投放了回收桶。”福田分类办负责人何忠伟说,“未中标的把地方占了,让中标企业怎么办呢?”
“这件事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我们中标,他们投诉,我们全身心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