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前往,如张凯所言,他门面所在的路段已经整齐许多,回收的垃圾已基本入库,只是垃圾计量依然在人行道进行,称完后直接入库,纸板塑料一个仓库,纸板码好放在一个角落、塑料用大麻袋装好丢放另外一边,金属在另外一个仓库,不需要拆解的放一边,需要拆解的在另外一边,门口角落有一个灭火器。
而李刚的回收站则凌乱了些,因为还在繁忙,从各个乡镇回收的纸板刚好下货入库,掉落的纸板散落了一地,说起这点,已经干了十年的李刚颇有些委屈:“干这个怎么可能一点都不掉呢?上次城管来检查看见我有两个麻袋在外面,就硬生生地罚了我三百,他们也被罚了。”
“还不是怪他们,鸿基公司对我们有要求的,一直都做得比较好,我们是被他们牵连的。”张凯对罚款如此解释,一个雁南社区有两家大型的回收点,两家对此皆有怨言,虽然因为业务范围不同生意不受影响,但是两家同占一条街道,“看起来就不好,搞得这条街像垃圾街,而且也不好管理的,能不能规范一下?”李刚也认为规范势在必行,“我们在这里都干十几年了,不能因为没有牌子就取缔我们吧?”
有标牌与无标牌的网点
生意各不同
连接几天,记者走访雁城狮子山社区、教育小区、爱国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点发现,由于地处非繁华地段,不少回收点店门生意冷清,从事这个行业的多是40、50人员,根本无力请人,既要有人守门面拆卸分解,又要上门收购,确实分身乏术。
位于娇子大道南三巷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刘盛德见到记者时大倒苦水,他说自己在外面上班,店面一直由妻子打理,只负责收教育小区的废旧物资,即便想到远处去收也有心无力,最近妻子住院,连开店都难以为继“现在竞争那么大,有个门面又要守着,根本赚不到钱,开都不想开了,但是不开,这个小区的废品又谁来收呢?”
1月9日,记者在他的回收点看到,不知道是否因为勤奋的缘故,他的铺面异常整洁,门前无一点垃圾痕迹,约莫60平方米的仓库整齐地摆放好各类分拣好的垃圾,纸板、塑料各一边,中间留个通道摆放一个桌子。“我们都是按鸿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