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方便市民投放可回收物。
(六)构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控制体系
1、探索源头减量措施。积极推动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动快递、销售行业实现“绿色”包装和材料再利用。积极推动使用菜篮子、布袋子,规范外卖行业管理,减少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等使用。有效限制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使用一次性用品,在餐饮服务行业倡导节约文明用餐,减少餐厨废弃物产生量。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住宅,减少装修垃圾产生量。
2、禁止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中投放非生活垃圾。工业企业应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分类规定,禁止将一般工业固废和危废混入生活垃圾。
(七)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可复制体系
1、公共机构强制实行“四分类”。全市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车站、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指导各国有企业和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经营场所,比照党政机关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容器配置和分类投放实效等进行检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2、开展示范片区建设。以小区、社区、园区(镇)为单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向深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
1、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市、园区(镇)、社区(村)、小区(庄台)四级联动、协同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行体系。市级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为执行组长,各园区(镇)、市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局,具体负责垃圾分类的政策制定、督查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详见附1)
各园区(镇)参照市级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落实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所有任务、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保障工作。
2、实行挂钩联系制度。市级机关单位与结对共建社区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实行结对指导帮助,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详见附2)
3、实行实体化运作。从各成员单位抽调专人单独集中办公,具体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对垃圾分类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资金投入,根据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市、园区(镇)两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省级专项奖补资金。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服务。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参与垃圾处置。鼓励第三方服务企业,开发垃圾分类溯源平台软件,实现对前端垃圾分类的定性,对中端垃圾运输的定位,对末端垃圾处理的定量,通过二维码追溯,做到分类底数清、线路明、可追溯。
(三)全民发动参与
1、全方位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市级媒体,开辟垃圾分类专题栏目,积极发挥垃圾分类实训教育基地作用,采取制作宣传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广泛的宣传主阵地。在公共机构和商业中心、公交站点、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2、动员家庭积极参与。编制《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手册》《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等宣传手册,采用入户宣传和现场引导等方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提高市民分类投放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