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2、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社区(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垃圾分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统筹社区(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各方力量,发动社区(村)党员骨干、热心市民、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宣传、引导、监督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3、落实小区物业企业责任。物业企业要把生活垃圾分类及与之相关的投放设施管理等工作作为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主动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和社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检查,积极配合垃圾分类收运单位的工作,做好对小区居民的宣传、引导、监督工作;无物业的单位宿舍区由社区统筹权属单位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4、落实公共机构内部责任。公共机构要明确专门部门、专人专职负责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宣传发动、督查考核、台账记录、信息报送等工作。
5、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办公场所、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所有权人、实际管理人或经营管理单位为责任人;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物业公司为责任人;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属地社区(村)为责任人。投放管理责任人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点、配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明确生活垃圾分类监督员,推选楼栋长担任桶边指导员,负责分类投放的指导、监督和投放设施维护等工作。
6、规范设置分类投放收集站点和设施。在新建小区、公园、道路、农贸市场和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同步规划、建设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社区(村)、单位应优化布局,设置垃圾箱房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点,合理配置投放设施。
7、完善激励机制。推广智能化分类收集设施,搭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平台,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积分兑换等方式,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宽积分线上线下用途,实现线上购物、线下积分兑换,兼顾不同需求。
(三)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
1、建立专业化收集队伍。根据垃圾分类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4支收集队伍。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建立完善各类垃圾收运队伍。
2、实行专车运输。根据生活垃圾分类需求,更新配齐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按要求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进行分类标识规范涂装,有计划地配置垃圾分类新能源车辆,实现生活垃圾密闭化运输。
3、建设区域性环卫综合体。各园区(镇)要按照环卫综合体设置标准和功能,做好中转站新建、改造、提档升级工作,增设环卫工人休息点、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有害垃圾暂存点、可回收物归集点、厨余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有条件的应当配备渗滤液处置设施和新能源车辆充电设施等。
4、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垃圾分类全程监管。结合“智慧城管”建设,将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餐厨废弃物、有机易腐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其他垃圾等垃圾收集信息及运输车辆作业信息、生活垃圾终端处置信息等纳入平台监管。
(四)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处置体系
推进处置终端项目建设,统筹规划、集中建设一批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功能性处理设施,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
1、各园区(镇)完成1座有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建立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单独收运、处理体系。
2、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处理能力。加快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实体化运作,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3、建成厨余垃圾处理厂。2020年,完成厨余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编制;2021年,启动建设;2022年,投入运行。
(五)构建治理回收体系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源头计量统计系统,鼓励现有垃圾分类企业做大做强,兼营再生资源回收业务,可采取设置智能回收箱、预约上门回收等方式,最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