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限塑令执行八年:塑料越限越多 成为难解的污染“死结

更新时间:2025-08-26T03:08:43 | 人感兴趣
sp;   吉林最早吃螃蟹的禁塑措施当时引起全国关注,不过从执行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目标。去年5月,零废弃联盟在吉林省长春市调研发现,当地禁塑和可降解推广情况不如人意。谢新源介绍,长春市一家产业园共引进过9家生物可降解公司,截至去年5月下旬,3家已经倒闭,3家已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还在运转的3家企业或者依靠出口,或者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上述企业工作人员告诉零废弃联盟,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吉林省市场上可降解袋实际推广力度不够,需求量低,企业无法获得足够订单保证运营,而政府在招商前期给予的一些利好政策,如财政补贴和免费厂房等,也逐渐取消或减少,导致企业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同时,一小部分企业也有骗取政府补贴的嫌疑,在长春市政府招商前期进入园区,获取补贴后并不实际运营。

    长春市执行了5年禁塑令,消耗了大量行政成本。据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的报道,从实施禁塑令开始至2018年9月,长春市工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738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2460台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350份,行政约谈326次。

    但效果却差强人意,禁塑令基本落空。零废弃联盟在长春市最大的光复路批发市场,调查了18家塑料袋批发店铺,8家售卖传统塑料袋、5家有传统塑料袋和假可降解袋,仅5家有可降解袋售卖。在消费端,零废弃联盟调研中发现,仅40.95%的商铺提供可降解塑料袋,53%的公众明确表示不知道如何区分,仅有不到1.4%的公众表示自己会将可降解袋跟易腐垃圾协同处理。

    地方全面禁塑的尴尬之处在于,市场的巨大需求无法满足或替代。谢新源认为,吉林的案例出现了三重困境:使用普通塑料袋很难禁绝,伪劣可降解塑料袋鱼目混珠,更大的问题是可降解塑料袋难以得到真正降解,“一半的居民用可降解袋,另一半不用,这样就很糟糕。可降解塑料袋堆肥降解过程中,如果混入不可降解塑料袋,就达不到降解效果。”

    “垃圾堆里不存在普通塑料袋,可降解塑料袋堆肥效果才有保障。否则,两种塑料袋混在一起,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就完全没有了意义。”刘伟坦言。

    可降解塑料行业在国内发展已经超过20年,但是却迟迟不能大规模推广。江南大学包装工程系教授、国家轻工业包装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王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球产能只有百万吨级别,可降解塑料制品存在产能不足、成本高、可加工性差的问题,“新政尝试在某个场景将可再生塑料真正应用,但效果如何,现在还难下结论。”

    可降解材料是否是解决白色污染的终极方案?王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可降解不等于真降解。可降解塑料袋回收后,需要堆肥处置,不是说扔在地上就能降解。如果可降解材料不能够大范围、集中化和规模化应用,它也会变成一次性塑料袋。”

    源头和终端是短板

    “塑料袋最大的问题是用完就被扔掉,没有被当作资源性产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秘书长蒋南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不是说这些塑料产品有什么问题,而是使用方式不合理。”王军说,现在的塑料产品


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买卖废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废品行业企业名录 |
Powered By 中国废品回收网 废品回收价格行情 废品站
www.zgfeipin.cn 百度XML 蜀ICP备190248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