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处理或未达标进行排放,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的土壤,甚至直接污染大气。”
建设“无废城市”,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效率和无害化水平,其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对环境的改善。变“垃圾围城”为“无废城市”,将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经济效益。蒋建国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易燃垃圾等固体废物相关行业已经具有万亿级的市场,‘无废城市’建设将会再次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指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元,带动约4000 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
——社会效益。固体废物的处置看似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实则息息相关。生活垃圾是固体废物中的一个大头,每年每个一线城市大约生产900万吨的生活垃圾。李金惠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是长期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建设无废城市,有利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增进人们的环保意识。
“环保路上,要学的还有很多”
“无废城市”这一提法虽然较新,但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的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出了不少积极探索。
在贵州,开磷集团实现了以磷石膏、黄磷炉渣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并已经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办公和广场等公共场所、公路、矿山井下充填等领域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在杭州,“虎哥回收”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回收垃圾资源利用率高达95%。在苏州,餐厨垃圾处理自有一套,已经形成了“属地化两级政府协同管理、收运处一体化市场运作”的“苏州模式”。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垃圾计量收费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垃圾分类的实施进程。
蒋建国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不同类型的废物,相互之间有交叉,造成了部门之间配合失调。同时,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将其放在一个盘子里来管理,是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