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街”成了“垃圾街”,刺痛着横县人。垃圾问题,日渐摆上议事日程。
在施培杰看来,“搞分类,是被逼上梁山。”
“那时,垃圾焚烧项目还没有普及,建焚烧炉动辄几百万元,远超过我们的能力。而县城东郊那个4.7亩的填埋场,每年要租车清运两三次,费用没有五六十万元下不来,还常被附近村民阻拦。”施培杰说,堆肥成本最低,也最实际,“既然是垃圾不纯导致不能堆肥,那我们就通过分类来恢复纯度吧。”
分类,怎么分?不能想当然。环保、环卫等部门,历时数月进行垃圾成分调查。结果表明:“横县垃圾可大致分成两类,即可堆肥的垃圾(81.11%)和不可堆肥垃圾(18.76%)。”
民意调查同步启动。在街上发放问卷,调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结果出乎预料:饱受垃圾之苦的居民,对垃圾分类支持率高达87%。
有了充分准备和“大数据”支撑,横县垃圾分类实践于2000年9月正式启动。
山歌好唱难起头。试点放哪里?有人建议先易后难,从城北入手,“那里居民素质高,好搞些”;有人建议先难后易,“剃好最难剃的头,才有说服力”。
几番讨论,最终确定在“难度最大”的西街和马鞍街试点,“因为拿下这里,就没有拿不下的地方。”
方法不复杂。
两街236户居民,家家发给两个不同颜色的桶。一个放剩饭菜等可堆肥垃圾,另一个放塑料袋、饮料瓶等不可堆肥垃圾。
如此分类,看似简单,实有门道。“一是符合横县垃圾成分实际;二是简单明了,连老太太都一教就会。如按流行的可回收、不可回收来分,反而不好操作。”陈洪为说。
过程不容易。
家里多了两个垃圾桶,刘锦芬并没太当回事,心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