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在本市推行多年,本市已有多个小区试点引入奖励机制,用物质奖励在内的多种形式鼓励居民垃圾分类。但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在本市多个居民小区看到,有的垃圾存放地虽然分成几个不同的垃圾桶,并标明了分类内容,但由于无人管理全靠居民个人自觉,混装现象不少见,有的居民区干脆就没有分类的垃圾桶。
在朝阳区八里庄东里北巷,北青报记者看到的3处垃圾桶,只有一个垃圾桶上还贴着已经破旧的“其他垃圾”字样,几个垃圾桶周围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标志,也没有任何图文介绍,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垃圾桶。有居民提着垃圾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可以看出垃圾袋中包含着餐厨垃圾,也有纸张、塑料瓶等。
在甘露园和康家园小区,所有垃圾倾倒处都竖着一块牌子,上面用不同颜色列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三类,每一类都写明了包含的内容,比如可回收物包括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每一类前面都对应着一个垃圾桶,从设计上看,是让居民能容易地看到分类的标志和介绍。
从垃圾桶中可以看到,实际的分类情况并不到位,有的原本应放在厨余垃圾中的菜叶也放在了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中。一位常年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常见的问题是,居民在家里没有提前分好类,而是把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都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不管他扔到哪一类垃圾桶里,都给后端处理带来困难。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居民在前端就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包装,而这些除了宣传,如果能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可能会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