圾分类标准不清晰。目前,国外的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和标准已经十分成熟,依托先进的终端处置设施和技术,能将生活垃圾进行较细的分类处理。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导致的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性质以及终端处置模式的差异,使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技术和标准很难移植到国内。国内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四类的分类方式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没有合理的垃圾分类标准,使得清洁人员也难以对垃圾进行准确分类。西安市目前并未形成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执行标准,严重阻碍垃圾处理的发展。
——垃圾收集过程混乱。除了公众对于垃圾投放标准不清晰之外,清洁人员对垃圾的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少市民反映,自己在投放垃圾时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类,但是清洁人员在收集时又将二者再次混合,一并运往垃圾中转站,这使得居民投放垃圾时做的分类功亏一篑。
——末端处理手段落后。根据目前日产垃圾量估算,西安市面临的情形是投资建设新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或寻找处理垃圾新途径。
与此同时,西安市还缺乏专项垃圾处理场。浐灞生态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将垃圾分为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余垃圾。然而,占很大比例的厨余垃圾只能被列在“其余垃圾”中,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油渍,需要对其进行单独处理,但是目前西安市还没有建成专门处理厨余垃圾的处理场。由于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分类后的垃圾无处可去,最终只能装起来进行统一填埋。末端没有跟上,前端分得再细也成了空谈。
(三)意识问题
垃圾分类在西安市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市民还不具备垃圾分类的自觉和意识。虽然部分居民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对于如何分类、如何投放、分类意义等问题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由于缺乏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以及受长期以来垃圾袋装化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垃圾收集设施的缺位或标识的混乱,公众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执行力还不强。
垃圾分类,不同于传统的“随手扔”式的垃圾排放方式,可以说是对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颠覆,不仅需要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分类处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