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浐灞生态区进行垃圾分类系统试点。浐灞生态区制定《西安浐灞生态区“垃圾围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引入“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浐灞生态区垃圾回收试点项目已经覆盖到的小区里,不同垃圾的回收由不同的垃圾箱来完成,主要是有害垃圾收集箱、可回收物箱。废弃剂类层、废弃固态层,报纸、杂志、塑料瓶、金属厨具等都明确标注在各自不同类别垃圾箱体的侧面,居民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分好垃圾,在垃圾袋上贴上专属二维码,投递到特制垃圾桶内,工作人员将定期回收称重为用户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兑换洗衣粉、清洁剂等物品。最后,经过二次开袋后的垃圾按类型运送到西安市供销体系下的企业,进行资源再利用。截至2016年年底,“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累计回收的资源为西安减少了近50吨填埋量。
西安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问题
——法律制度不健全。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曾经在一些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进行过生活垃圾的分类试点,最终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管理、宣传教育、设施设备配置、资金配套以及一系列法规制度的支撑。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多方合力。然而目前西安市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垃圾分类收集。现今西安在垃圾收运处理方面,主要依据的是2013年颁布的《西安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但其中并没有关于垃圾分类的规定,而远观国内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的北京、杭州等城市,都有相关的独立法规制度支持。
另外,现存的政策法规还缺乏对居民具体的责任和相关义务的明确规定,无法对居民规范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仅仅依靠居民个人的环保意识和道德水平,无法保证完全做到对垃圾进行分类。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对于居民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同时还会增加生活成本。而分类和不分类两种行为的后果是一致的话,则通过自觉来实现垃圾分类的设想是不现实的。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垃圾分类投放行为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