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走在我国前面。
记者了解到,细致到“苛刻”的垃圾分类给日本带来丰厚的回报。垃圾分类后,不可再生的垃圾被埋藏或用于焚烧发电,可再生资源被分类回收。除了报刊、纸板箱、塑料饮料瓶等成分相对单一的可再生资源外,电子产品会被解体回收其中的贵金属等可用资源,废弃食用油则被加工制成生物燃料。
德国钢铁行业95%的固体废弃物已经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包括钢铁混凝土回收率已经达到90%。欧盟各种包装纸、废旧玻璃回收率达到80%,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超过80%。
这些效果并非一劳永逸,资源循环再利用形成产业链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投入,这其中少不了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策持续发力
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是相关政府关注的焦点,也落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来大力扶持这类阳光产业,并对薄弱环节开展了专项试点示范工作。
湖南万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明果英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协助资源再利用行业的长远发展。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强调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隔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一批循环经济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动循环经济全面深入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
随后,商务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倡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规范秩序与行业创新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兼顾其他相结合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从宏观角度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基本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扶持只是一种手段,过分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