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域推开生活垃圾分类,今年内覆盖40万户家庭”。这是日前在成都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多部门提出的目标规划。此外,去年10月,成都市下发《深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城镇、乡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半年过去了,成都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如何?昨日,天府早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发现多个小区、街道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将垃圾分类收集、投放的习惯。
可回收资源
(1)废纸: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盒等;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2)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料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3)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4)金属: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牙膏皮等
(5)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调查
喝完饮料12人丢错垃圾桶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随处可见,但多数过往的市民却没有分类投放的意识,也不清楚到底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此外,还有的垃圾桶上没有任何标识,分不清属于哪类垃圾桶。
昨日上去9时许,在春熙北口的公交车站附近,一名年轻男子将手中的可乐瓶,扔进标有“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内。当问其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时,男子笑着说:“反正扔进去就行了,哪里知道那么多。”
天府早报记者在这个垃圾箱前统计,30分钟内,就有12位市民将饮料瓶扔进“不可回收”垃圾桶。此外,记者在锦江区南糠市街看到,街边摆放着8个没有任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