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本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存在散、小、乱现象,全市尚未形成完善的回收网络;同时,对垃圾分类产生的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仍缺乏相应技术标准。这是今天(25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的调研报告中透露的信息。
现有体系难以支撑废品资源化利用
“目前,本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存在散、小、乱现象。规范化、规模化的回收企业并不多。”新民网记者看到,调研报告中指出,受用地等因素制约,不少废旧物资交投退房点设置规划并未真正落地。
而即便从全市范围来看,本市目前也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回收从业队伍和完善的回收网络。
“回收网络不健全,加上回收价格低,大量本来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废旧物资未能进入回收系统,而是作为垃圾被填埋或焚烧。”调研组指出,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未能与本市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形成有效对接,不少回收物品直接流向外省市,导致本市一些具备规模化加工处置能力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缺乏足量供给,“"吃不饱"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未达到预期效果
除了废品回收体系的不完善外,调研组亦指出,对生活垃圾中的主要垃圾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湿垃圾用来制作有机肥或饲料,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支撑,导致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径不清晰,各区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度明显滞后。”调研组指出,有些分类出来的湿垃圾,经过压水后,只好仍作填埋、焚烧等处理。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产品标准,目前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仍是发酵堆肥,其“产品”也只能用于绿化、林地,出路有限。
也因此,调研组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究竟存在哪些环境风险、怎样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克服,如何推动加快出台相关技术标准等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