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铜 长期趋势看涨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近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牛津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联合国气候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紧急危机,敦促各国采取更多的行动应对该危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政府充分展示了大国担当,积极采取措施。中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做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在气候治理落实方面,“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都把应对气候变化全面纳入;生态环境部对“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和目标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在发展清洁能源过程中,铜的需求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铜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延展性、强度、耐用性以及100%可回收性等特质,是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和众多应用设备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我国的电网建设高歌猛进了十多年后,已经组网完毕,因此近3年电网投资力度开始减弱,2018年同比增长0.6%,2019年同比下降9.6%,2020年同比下降6.2%。但是,对电源投资的迅猛增长弥补了电网订单减弱导致的需求缺口。2018年我国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0.8%,2019年同比增长15.4%,2020年增长提速,全年投资完成5244亿元,同比增加29.2%。

    2020年,我国发电新增设备容量达19087万千瓦,同比增加81.8%。其中,水电新增1323万千瓦,同比增加197.7%;火电新增5637万千瓦,同比增加27.4%;风电新增7167万千瓦,同比增加178.7%;太阳能发电新增4820万千瓦,同比增加81.7%。

    “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的新增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分别为3.46万、5.34万、4.47万、2.68万、4.82万兆瓦。平均每年新增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约4.15万兆瓦。根据国家铜业协会早前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系统中的平均用铜量超过传统发电系统的8—12倍,其中风力发电机组每兆瓦用铜量2.5—6吨,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兆瓦使用约4吨铜。因此,“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系统年均新增耗铜量约16.6万吨。根据国家能源所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73万兆瓦和300万兆瓦,而到2050年,该数据将达到500万兆瓦,光伏将成为中国第一大能源,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40%左右。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约25.3万兆瓦,意味着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2021年至2025年间将新增47.7万兆瓦。据此推算,2021—2025年光伏发电系统年均新增耗铜量在38.2万吨左右。与“十三五”期间相比,2021—2025年,光伏发电系统平均每年耗铜量多增加21.6万吨。

    风电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风电发电总装机规模分别为1.87万、1.95万、2.10万、2.57万、7.17万兆瓦,年均装机规模为3.13万兆瓦。按照我国目前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大致比例,折算下来每兆瓦用铜量为3吨左右。因此,“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系统年均新增耗铜量约9.4万吨。2020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发布了《风能北京宣言》。宣言提出,“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万兆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万兆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万兆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0万兆瓦。因此,2021—2025年,风电投资年均新增耗铜量每年至少为18.0万吨。“十四五”期间,风电发电系统每年的耗铜量比“十三五”期间多出8.6万吨以上。

    因此,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每年因为新增的光伏发电系统和风能发电系统对铜的消耗量就要比“十三五”期间平均增加30万吨以上,超过目前全球每年铜产量的1.25%。

    除了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伍德麦肯兹(WoodMackenzie)之前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2028年全球将新建超过650吉瓦陆上风电容量和130吉瓦海上风电容量,这将消耗超过550万吨铜金属。另外,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也将带动铜需求快速增长。由MartecGroup进行的全球研究发现,智慧城市技术中的铜总量预计将从2019年的270万吨增加到2025年的480万吨。因此,目前全球机构对未来铜的需求非常乐观。而供应方面,随着原有矿品位下降,新矿投产减少,供应增速将逐渐放缓。根据初步测算,2023年以后,全球铜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随着铜被应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铜价长期趋势看涨。
www.zgfeipin.cn 百度XML 蜀ICP备190248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