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废品回收网 > 上海 > 商情资讯 > 废品创业

收废品老人:上海漂二十年,赚一百多万,买了两套房

更新日期:2024-04-19T03:04:30 | 人感兴趣
    骑着电动三轮车的老郑,穿着一身旧衣服,边摇铃铛,边吆喝,看起来和普通收废品大爷并无区别。在废品回收行业,五十九岁的年纪不算大,但这份工作老郑干了近二十年,是名副其实的“老人”。

    在老郑看来,收废品是一门大学问,除了能吃苦,不怕脏,更重要的是脑子要灵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得聪明点才能挣到钱。沪漂二十年来,靠着收废品,老郑不仅养活了一双儿女,供女儿读了大学,帮儿子娶上媳妇,还在河南农村老家盖了房子,在县城买了两套房,老郑说:“知足了”。

    01

    老郑最早来上海是一九九五年。乘着改革的东风,头脑灵活的老郑便从河南老家来到上海卖炒花生,推着小板车在上海农村走街串巷的叫卖。

    之所以选择卖炒花生,老郑自有道理。当时老家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花生,不仅量大,而且价格也便宜,他挨家挨户把花生收购了运到上海,解决了货源的问题。

    在上海,老郑和老婆租了一间民房,两人分工合作,老郑负责推着小车到松江的村里叫卖,老婆则负责炒花生,据老郑回忆:用大油桶做的炒锅,每天要炒两大锅。

    那会炒花生一斤卖四五毛,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两百斤,赚二三十块钱,扣除吃喝拉撒睡的生活成本,一天也能攒二十块。这与在老家种地相比,强太多了,来上海之前,老郑辛辛苦苦的种一年地,也就赚一千多,合计下来,每天收入也就五块钱。

    当然,现在看来二十块钱并不多,只够买一份沙县豪华套餐饭,但那时的钱“厚”,猪肉一斤才两块多钱,老郑吃一顿快餐只花一块钱。按老郑的赚钱速度,他一年攒五千应该不成问题,坚持干两年就能成为万元户了。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一日,老郑像往常一样推着小货车叫卖,货还没卖出多少,便被几个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叫住了。老郑以为他们要买花生,笑呵呵的招呼对方。但对方并没有理会,出示证件之后,盘问了老郑一番。

    老郑这时才明白,他们是政府工作人员,而且自己贩卖花生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政府规定。之后,工作人员把老郑连同货物一起带走。经过一番教育,外加一百罚款,才把老郑放走。临走前,老郑想要回小推车和货物,但并没有成功。

    老郑这才意识到自己贩卖炒花生属于“违法”行为。回家的路上,老郑很沮丧,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做了“违法”的事,他把这一切归咎于运气,是运气不好才被抓的。

    一百的罚款让老郑心疼不已,但最让老郑心疼的,是“做案工具”和被没收的一车货物。两百斤左右的花生、一个小推车,值两百块钱,外加一百块钱的罚款,老郑半个月就白忙活了。

    因为在上海贩卖炒花生的收入比在老家种地的收入高,即使除去“运气不好”被抓而遭受的“损失”,收入仍然客观。所以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老郑第二天便又重新搞了辆小推车,继续卖炒花生,而且,为了弥补被抓而产生的损失,他干得更加卖力。

    老郑心里明白,在老家种地,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的忙活,顶多也就吃个饱饭,不如上海干几个月赚的多,因此不管多难他都不会放弃。再说了,出来要是不混出点样子来,过年回家也没脸。

    那时的老郑就像老鼠一样,最怕的是“政府”这只猫。在老郑眼里,只要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不管是警察、市场监督执法人员,并没有啥区别,都叫“政府”。回想起第一次被“政府”抓走时的场景,老郑觉得自己特傻,守着一车货不懂得跑,最后连人和货都被带走了。

    后来,老郑学聪明了,为了减少损失,把原来一整车的炒花生变成了半车,这样一来,碰到“政府”的抓捕行动,他就不再傻傻的守着货,能躲就躲,躲不掉干脆货扔掉小推车,跑为上策。

    02

    时间一转眼来到一九九八年,这一年,马化腾正式成立腾讯公司,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创业和下海经商成为潮流。而此时的老郑,也在谋划着一件大事。

    在上海松江卖了三年炒花生,老郑攒了一万多块钱。九十年代的万元户,在上海都算得上“中产”了,在村里自然是独一户。亲戚朋友们知道老郑在外面挣了老钱,办事缺钱的,都开口找老郑借,老郑也不含糊,不管亲疏远近,多少都帮衬着点。

    虽说钱挣了不少,但也是“辛苦钱”,还得冒着被“抓捕罚款”的风险。头脑灵活的老郑经过一番,决定做点大生意,搞炒花生“批发”。老郑口中的批发,其实是走街串巷叫卖的升级版。他和朋友四个人一起做,河南老家留两个人负责收花生,炒花生,还有一个人负责把花生运到上海,在上海的老郑则负责销售。

    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决定,与当时上海市政府对于小商贩的态度转变也有很大关系。九六年刚来上海那会,政府抓得凶,到九九年时,已经不怎么抓了,就算偶尔被抓到,也是罚点钱,并不会没收他的货物。这让老郑预感到政府对于小商贩态度的转变。

    所以,老郑决定试试。一般一趟货过来有上万斤,他会把这些货卖给村里的小卖铺、街道的一些商店,也会在小区门口销售,十斤一箱,比零售便宜,一箱赚个三四块钱。三年走街串巷的生活,老郑几乎走遍了上海的松江区,熟悉的地理环境,加上一张巧嘴,一车货老郑几天就卖完,卖的速度比收花生还快。

    老郑每月能卖出三车的花生,约三万斤左右,每斤赚四毛不到,一年下来,每人分了两万多。最为难得的是,虽然这门生意是老郑发起的,也是老郑挑的大梁,但老郑并没有多分一块钱。因为老郑觉得,自己是他们的大哥,受人尊重,也被他们信任,所以自己要是分的多,就不够意思了。后来,这段“光辉岁月”持续了两年就没继续做下去,因为老郑不想做了。既不是因为钱赚够了,也不是因为不好做,而是老郑做得不舒心。

    一开始,几个合伙人把老郑当大哥一样对待,相信老郑,也都听老郑的话。但随着生意越做越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了。有人觉得老郑并没有把赚的钱都拿出来分,私底下克扣了。这些风言风语,是从小舅子传到老郑耳朵里。老郑听了非常的火大,要不是被小舅子劝住,以老郑的脾气,非得找他们理论一翻。

    老郑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是自己带大伙赚钱,背后却遭他们这般诋毁,这让他非常的心寒,不愿意再听这些风言风语。而且,老郑也不希望朋友变成“敌人”,于是就以回老家管教读高中的儿子为由,和几个合伙人好聚好散了。

    在上海打拼五年,加上之前走街串巷赚的钱,老郑竟然攒了六万块钱。那时有朋友问他要不要在老家县城买套房,四万一套。老郑拒绝了,选择在农村老家盖房子,历时近一年,占地半亩,两层主楼,四间辅楼的农村小别墅拔地而起。

    放眼望去,在一片低矮的砖瓦房中,老郑的小别墅显得非常的格格不入,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酒席当天,喝得满脸通过的村长问老郑,是不是上海人都住这样的房子,老郑看着眼前这个“见多识广”的能人,心想上海人房子也没我这么气派啊!

    03

    小别墅盖好之后,老郑没有住几天便又返回了上海,也正是这时,老郑做出了影响后半生的重要决定。

    回到上海,老郑没有选择继续卖炒花生,而是干起了废品回收的生意。之所以选择做废品回收,是他听老家有人干这个赚了不少钱,也想试试。虽然老郑没干过废品回收,大字也不识几个,但老郑这个人有个特点,敢想敢干。为了摸清套路,老郑决定先去废品回收站了解行情。

    一开始,人家以为老郑要卖废品,热情的招待他,后面看他不像是要卖废品的主,也就懒得搭理他。老郑一看,这哪行,于是又想了个法子,免费帮人家干活。对方一开始并不同意,但老郑每天都来,有活抢着干。就这样,对方慢慢的和老郑熟络起来,并成为了朋友,其中的门门道道自然也学到了。

    估计连老郑自己都未曾想到,这一试就是二十年。靠着收废品,老郑不仅养活了一双儿女,供女儿读了大学,帮儿子娶上媳妇,还在县城买了两套房。

    对于废品回收,老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要多赚钱,就得多往工地跑。工地卖废品,人家不会太在乎,废铁废铜的量也大。运气好的话,碰到大气的老板,直接让拉走,一分不用付。但老郑也是个讲究的人,白拉人家的废品,他会认认真真的把屋子打扫干净。

    后来,老郑学聪明了,经常以帮别人清理工地或打扫房子的名义收废品,一到地方,老郑先得估摸着废品值多少钱,问对方废品怎么处理,对方要是不要,让老郑处理掉,老郑就少算点人家工钱,对方要是卖钱,那打扫的工钱就得开高点。总之,该赚的钱老郑是一分都不会少,毕竟办法总比问题多。

    要是碰到认真的卖主,老郑自然也不会吃亏,压价或少点斤两老郑也干。在老郑看来,工地卖废品的,很多时候是管理者卖了赚钱,老板并不知情,老板也不在乎这些。不过,在小区回收废品,老郑则不太会为了块而八毛的给人家缺斤少两,因为老郑觉得“不值当”。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与老郑多次打交道,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的精明老头。一般他就看一眼废品,估摸着给我几块钱,从不打称。也许,在老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行业规则,是废品回收的生存法则,与诚信无关。所以,老郑这么做看似不厚道,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心理负担。相反,如果不会这几下子,就会被同行认为是呆子。

    后来,老郑的儿子和儿媳妇也跟着他干起了废品回收生意,老郑也是言传身教,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了。老郑的女儿读书好,考上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这边做财务,儿子不争气,高中毕业就不读了。说到女儿,老郑非常的自豪,脸上挂着笑容,但说到儿子,老郑显似乎并不太满意。

    刚开始,老郑的儿子并不愿意跟着他做废品回收,觉得又脏又丢人,想去学理发。老郑气得,把儿子打了一顿,不许他出门。但尽管这样,处在叛逆期的儿子并不听他的话,甚至偷偷的离家出走。后来,老郑只能做出退让,承诺每个月给儿子一千零花钱,三年后再给他买辆车开。

    现在,儿子和儿媳妇各开着一辆车,固定停在松江的某些小区,老郑则骑着三轮各个小区的跑。但老郑不会漫无目的的跑,因为做的久,认识的人多,很多时候都是老主顾电话联系他上门,所以老郑比同行的“老头”做得好。

    一天下来,少时赚一百多,多的时候赚五六百。扣除吃喝,平均每月能攒下四千来块钱。老郑的儿子和儿媳妇比他赚得多,每个月扣除油钱和停车费,能有一万多块钱。不过,现在的废品回收竞争比以前大很多,利润也大不如从前,老郑也很担忧,害怕儿子以后没法继续吃这碗饭。有时候,老郑也在想,是不是自己当初不应该让儿子干这行。

    在上海松江待了二十几年,对于老郑而言,松江就是第二故乡。五十九岁的他,要干到七十岁,等干不动了就离开松江。按照老郑的赚钱速度,干到二零三零年,他还能攒个五十万,再回家安心养老。

    虽然老郑没能成为新上海人,也没在上海买上房,但老郑已经很知足了。沪漂二十年,老郑赚到了比同村人更多的财富。
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买卖废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留言反馈 | 公告列表 | 人才招募 |
Powered By 中国废品回收网 废品回收价格行情 废品站
www.zgfeipin.cn 百度XML 蜀ICP备190248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