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废品回收网 > 北京 > 商情资讯 > 国内资讯

垃圾回收四十年从拾荒人到国企管理层

更新日期:2024-04-19T16:04:33 | 人感兴趣
    当年的拾荒人,后来的国企管理者

    2009年后,我们开始跟踪北京的拾荒人群,时间越久,越发现拾荒人对北京再生资源回收的重大贡献和意义。后来因为有出身环境史学家的导师,我开始接触到再生资源回收的历史脉络,看到了解放前、1950年代到1990年代初、2003年前后等不同时段的废品回收脉络。可以看出,中国拾荒人的社会角色从未改变,都承担起了再生资源回收的社会责任,但不同阶段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出现了不同情况。以史为鉴,今天拾荒人的地位会比1980年代以前高吗?

    今年已经85周岁的李爷爷,参与和见证北京60多年再生资源的回收历史。李爷爷1933年出生在河北保定地区的一个小乡村,是现在被划到雄安新区的一个村庄。1947年,李爷爷跟随家人到北京,跟着亲戚做物资回收,解放后到国营物资回收单位工作,一直到1990年代初退休。在老家河北时,他只是读到小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后,他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实践再生资源回收业务时,知识和技术不断增长,成为新中国北京重要的回收力量组成者。

    李爷爷初到北京时是解放前期,他和家人是摆地摊收废品,回收的工具主要是人力拉车,也有很多拿着小鼓走街串巷购买的拾荒人。李爷爷说,那时收废品的都是私人买卖,小生意人,没有管理部门的组织,可以自己按照市场行情买卖,收购的东西多数都是用不到的东西,或者死去人的物品。

    1950年到1956年期间,他们这样的小生意人还是独立经营。解放后,有了市场管理处,最初废品回收不需要登记,后来开始要登记。1956年,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成立,几十家原来的废品回收小生意人组成合作社。李爷爷回忆,当时合作社里的人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大多都是原来做回收的小生意人。他最初就职于木器合作社,主要职责是收购废木头和家具等,然后把收来的物品改造成可以再使用的木材。那时,在解放前做小生意的,定为小业主。

    1958年,李爷爷被调到门头沟区工作。从最基础的收购员干起,后来成为采购员,负责管理门头沟一个回收站的工作。那时回收的对象主要是机关单位和企业,随着工作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以及依靠自身对废品回收的不断学习,李爷爷成为回收站的领导。不仅管理,他也开始培训新人如何做分类回收,还到全国各地交流再生资源的回收经验。1956年,响应国家大炼钢铁的号召,他们一部分时间做废品收购,另外一部分时间制作耐火砖,为钢铁冶炼做准备。

    如何有效回收?

    成立合作社后,再生资源的回收业务归到商务局管,后来又归到供销社管理,再后来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不过那时已经有从上到下的废旧物资回收管理部门,由政府组织土地的使用,设立了市场管理处,有专门的经理管理,还分为技术和普通劳动者,根据劳动成果发工资。从北京市级、区级回收公司到下面的收购站,都有回收任务。

    李爷爷所在的回收站点开始十几个人,后来有60多人,最多时有600多人,现在只有20多人。除了废品收购任务,他们进工厂做回收宣传,收购员也去单位宣传回收利用政策、废品如何分类回收和再利用等。对接的回收单位里,大的企业也有专门的人管理废品,收购员直接对接厂里的废品管理员。企业专门设置废品暂存地点,需要收集的时候,就和回收站点联系,当时的废品收购也是买卖的方式,但不是像现在一样直接现金支付,都是称重后,单位对单位转账。

    根据他们回收站的统计,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废品最多,家庭产生的废品占到总量的20%左右。对家庭废品的回收,他们收购站一般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分别负责记账、收钱、称重等不同工作。当时家庭里卖废品的一般都是老人和妇女居多,为了防止盗窃,非生活来源的废品,需要拿着户口本登记才能卖。工厂里的废品主要是下脚料,因为一直到1980年代后期,北京还有钢铁和纺织等企业,都会产生边角料。

    当时政策允许,可以给家属安排工作,调到同一个单位,李爷爷的妻子和他在一个工作站工作,做会计,负责账务。当时的废品回收站,大概三分之二是男的。男性往往做收购,女性做分类和打包。他们分工合作,对收来的废品分类后,和下游的企业

[1] [2]

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买卖废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留言反馈 | 公告列表 | 人才招募 |
Powered By 中国废品回收网 废品回收价格行情 废品站
www.zgfeipin.cn 百度XML 蜀ICP备190248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