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垃圾分类热潮不断 看看四位“元老”如何推进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欲速则不达。唯有因地制宜一步一步地来,扎扎实实持续推进,才会一点一点接近预期目标。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垃圾分类在全国多个地区掀起热潮。本文将以南京、杭州、深圳、桂林首批全国试点城市为例,看看2017年以上4市是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的。

    2017垃圾分类热潮不断 看看四位“元老”如何推进

    试点17年,仍然收效甚微,垃圾分类难难难。如何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备受关注。上篇《探索垃圾分类仍在路上 试点城市有哪些新进展》,我们以北京、上海、广州、厦门为例,分析了以上4市即将做出的新动作。今天,中国环保在线再次带大家一起见证南京、杭州、深圳、桂林4市的新进展。

    南京

    破解垃圾围城,分类势在必行。政府直接推动不行,南京便尝试换个办法。3年前,南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商业化手段引导居民开展分类。如今,不少小区里的垃圾分开了,小区外的废品回收站也不见了,垃圾分类效果显著。

    推行数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今年将全面推开。今年1月,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以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为目标,出台垃圾分类导则,清理不达标的示范小区,提高积分兑换参与户、参与率,全市新增200个示范小区、48750张积分兑换卡。

    3月7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2017年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在“大分流”方面,推进各区(园区)分级分区域设置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农贸市场垃圾、餐厨废弃物、道路机扫垃圾、电子垃圾、大件垃圾等几类废弃物的专项分流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在“小分类”方面,主要通过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和生化处理,减少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量。

    杭州

    多年来,杭州在垃圾分类实名制、实户制、垃圾不落地等创新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方式方法。

    杭州市城管委透露,今年杭州将抓住“源头分类减量、末端能力建设”这两个“牛鼻子”不放手,坚持以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为核心,整体推进分类减量和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人均日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前端控量强化分类,同时加快末端处置能力建设。

    杭州的小区试点定时定点投放2011年开始起步,推广是在2015年。想法虽好,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完成垃圾分类理想状态,杭州要设置垃圾分类专管员,原则上每个垃圾分类小区都要设置一名,把垃圾分类“管起来”。另外,还要像“片警”一样设置片区执法队员,强化垃圾分类监管和指导。

    杭州市环境集团透露,将推出以“绿桶绿车、黄桶黄车”为基本标志的标准化分类清运系统。从下半年开始,杭州大街上绿、白、黄三种颜色的垃圾车会并存。

    深圳

    为完善垃圾分类的管理体制,深圳市城管局早在2013年就率先成立了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专门负责组织推进、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全市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近日,深圳市分类中心研究制订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标准与管理要求(暂行)》,并就该标准的科学合理性、落实措施等与各区进行研究探讨,将进一步修改论证后尽快发布实施,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家庭,推动全市住宅区按统一标准配置完善垃圾分类设施。

    “前端分类”一直是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难题。深圳市在建立精细化的“垃圾前端分流处理体系”前提下,通过设立“资源回收日”和运用“互联网+”,探索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桂林

    2015年,桂林市成为广西首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当年在10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2016年又新增了20个试点小区,2017年拟再新增20-50个试点小区。经过一年半的实践摸索,桂林生活垃圾分类已形成了相应的作业体系、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完整的工作链条。

    今年,桂林垃圾分类要迈入“云端大数据”时代,通过资源整合,建立桂林垃圾分类云平台智能指挥中心,让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让垃圾分类大数据进得来,出得去,看得到。届时,前端垃圾分类收集、中间垃圾分类运输、后端垃圾分类处理,都能通过影像、图片、声音、文字进行展示。

    3月15日,《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17年市政府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市政〔2017〕6号)正式印发,为促进城市管理工作再提升,对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健全和推广激励机制、继续发挥网络和公益宣传的作用、继续抓好源头控制工作、组建垃圾分类工作机构,抓好长效管理。

    文章链接:中国环保在线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16264.html
© 2007-2023www.zgfeipi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24808号-6